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针尖上的中国”系列报道之二

千年苏绣: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2013年07月03日08:3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大师领路,为绣娘树“风向标”

走进紧邻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的梁雪芳刺绣工作室,进门处的青砖墙上,挂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织绣创新中心”的牌匾,显示着这个绣庄的与众不同。

“不做创意的话,绣什么?怎么绣?拿一本画家的画册去绣,苏绣能走多远?”刚一见面,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就向记者抛出了好几个问题,“苏绣从艺术创意的角度来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梁雪芳拿出一幅在真丝绡上创作的“荷韵”作品,“这是我近几年在探索的《尔若盛开》系列,在针法上不断变化,表达的趣味性也不同。”接着,她又给记者做了一个实验,在作品上倒几滴水,只见几滴水并没有在绣品上晕染,用纸把水吸掉后,绣品依然完好无损。“为了对传统绣品进行防潮、防尘处理,以及避免玻璃的反光,我们反复试验,做了5年才成功。”

近年来,像梁雪芳这样在原创构思、针法创新方面下功夫的绣娘还真不少。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刺绣技艺良好、艺术功底扎实的绣娘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和发明了更加广泛的刺绣题材作品与刺绣针法、装饰手法,推动着苏绣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为一张耀眼的名片,苏绣在国际场合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英建交40周年时,薛金娣的刺绣作品《友谊熊猫》被英国国会特拉思克莱德勋爵收藏。

如今,仅镇湖就有高级工艺美术师30人,其中姚建萍、梁雪芳、卢福英、邹英姿、朱寿珍、姚惠芬和王丽华等7人为“江苏省刺绣大师”,卢梅红等11人为“江苏省刺绣名人”,初、中、高级职称绣娘150余名。

2011年,邹英姿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镇湖刺绣发明史上零的突破,邹英姿本人也成为“原创型绣娘”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刺绣大师领衔,绣娘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增强,2012年上半年,刺绣产业共申报外观专利310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

“不能让苏绣在下一代断了脉”

“刺绣人才的吸纳是我这几年最担忧的事。”与梁雪芳交谈,这个话题是她说得最多的,“刺绣近年来蓬勃发展,并不缺技艺高超的‘裁缝’,最缺的就是了解刺绣的专业设计师。但并不是懂设计、懂书画的人就能来当刺绣设计师,这个前所未有的职业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刺绣,熟悉刺绣的各种针法,同时又拥有一定的美学基础,这样才能根据各种艺术灵感,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刺绣作品。”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