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2016年08月19日09:2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廉政账户,通俗地讲就是“退赃账户”,即政府设立一个账户,党政干部收受红包礼金之后,如无法退还或收了之后又想上缴,都可以缴纳到这个账户。日后一旦被查,凭缴款凭证,可减轻或免于处罚。据媒体8月18日报道,这个存在了将近16年的制度,目前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四川、贵州、新疆、广东等省区已陆续宣布撤销廉政账户。
实际上,这个看似很有“创意”的“廉政账户”,从创立之初就很有争议。支持的一方认为,有些官员收受贿赂是不得已的,甚至不收就会受排挤,“你可以不上车,但是不能挡大家的道”,因此有一个“退赃账户”,让不想收钱的官员,既没有拒绝贿赂显得太“另类”,又能悄悄退钱将自己“洗白”,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同时由于纪检监察力量有限,许多受贿行为未必能一一查到,让官员自己上缴,自动消化“腐败存量”,也减少了查处腐败的成本。
然而,这一有着美好初衷的“消腐”举措,很快就被一些悟出门道的官员给玩坏了。由于多数廉政账户没有严格执行缴款时要注明收钱时间、金额、事由的要求,有的临近东窗事发,才把赃款存入廉政账户逃避惩罚。更有聪明的,多收少缴,把收受巨额贿赂的一部分存入廉政账户,作为腐败“蓄水池”。如果被查,纪委掌握哪几笔,他就说这几笔已存入廉政账户了,找到了很好的“挡箭牌”。比如一个官员分两次交了近两百万,每次有举报纪委找他,他就说收的钱都上缴了。因为这个“蓄水池”很大,多次举报的数额都没有超过两百万,结果纪委也拿他没办法。由此可以看出,用廉政账户消除腐败,最终是纵容了腐败。
用廉政账户消除腐败的另一后果,是助长了腐败的风气。不必当面拒绝贿赂,而是私底下匿名退赃,意味着默许党政干部向腐败行为妥协,而不是尽责和担当。尽管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偷偷把贿款礼金存入了廉政账户,但行贿送礼的人,仍然会认为当官的都收钱,其他官员也认为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