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 張 新
2017年01月0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穩”是條件、是手段,“進”是目的、是方向,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敢作為,而是要奮發有為、以進促穩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穩中求進”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確定為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穩中求進”,顯得尤為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強調“穩中求進”總基調,這並不是簡單的重復,恰恰反映了黨中央在經濟工作的指導中,對經濟形勢判斷更加全面、宏觀調控決策更加客觀、工作思想方法更加成熟、經濟政策框架逐步確立。把“穩中求進”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中央冷靜觀察、縝密思考世界發展大勢后作出的重要判斷。
為何要“穩中求進”?目前,世界經濟整體低迷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2—2015年全球增長為3.4%,2016年隻有3.1%。更重要的是,全球正陷入嚴重的“逆全球化”過程之中。突出表現是,全球商品貿易佔GDP比重從2008年的51.8%下降至2015年的44.1%,僅相當於本世紀初的水平。而在中國,這一比重下降幅度更大,從2006年64.5%的頂峰下降至2015年的36.4%,下降幅度接近30個百分點。行穩方能致遠。把“穩中求進”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的重要體現。
“穩中求進”怎麼辦?首先要實現“穩”。穩,首先在實現宏觀經濟目標要穩、宏觀經濟政策要穩。要在穩的前提下,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穩住大局、穩住市場預期。穩,還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防范風險。既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也要實現就業穩、物價穩等社會民生目標,以“社會穩”促進“經濟穩”。
辯証地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