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羽
2016年11月14日08:05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向媒體表示,北大的綜合改革正穩步推進,未來將嘗試取消院系行政領導的行政級別,並採用聘用方式,進一步弱化行政級別,加強人員流動。這被視為高校去行政化的破冰之舉。
大學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其管理運行理應尊重教育的規律和學術的規律。然而,在當下的高校制度設計下,往往採用行政管理的手段來處理學術事務。無論是教學效果評價、科研項目評審還是職稱評定,都可以看到行政權力干預的影子。高校各院系的院長、系主任的遴選也是如此。院長、系主任在被行政任命的同時,還會被賦予一定的行政級別,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角色不僅是該專業的學術召集人,而且也成為了“領導干部”——這個行政體系中的一個層級。
曾經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的陳平原指出,作為一個普通教授,他可以對上級部門的決策直截了當地提出批評,但作為系領導,有些話隻能繞著彎子或換另一種方式說。高校“行政化”甚至“官僚化”的傾向,對高校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已經產生了消極影響,無疑也成為制約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對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些高校的知名學者來說,他們已經擁有足夠的學術資源、學術影響,因為擔心過多的行政事務佔用自己科研、教學工作的時間,明確拒絕擔任行政職務的學者已有不少。那些選擇擔任院長、系主任職務的學者,大多是出於對學科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並非為了利用手中的權力左右學術資源的分配,爭取一個行政級別。取消了行政級別,他們可以更自由地開展學術活動。在取消行政級別之后,如何建立合理的選聘制度,讓行政的歸行政、學術的歸學術,進一步強化學科建設和教學水平,是制度設計者更應該重視的問題。
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