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中
2016年09月19日13: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創新服務方式,方便群眾辦事,無疑值得點贊。但“互聯網+”服務淪為“花架子”的現象,引人警醒。有的地方,網絡政務缺少客服維護,只是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幌子﹔有的則互動生硬、冷漠,不知道怎麼跟網民打交道……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與群眾需求不相匹配,影響著職能部門的公信力。(9月18日《人民日報》)
網上政務被批淪為隻為應付檢查花架子,可問題遠不止這麼簡單。有個關於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指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在網絡時代,“塔西佗陷阱”正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遷成為日常社會管理中需要頻繁面對的挑戰。君不見,從“唱雙簧”的“政務問答”,到“炒剩飯”的“僵尸網站”,從貽笑大方的“PS視察照片”,到弄虛作假的“信息公開”。本是體現予民便利,創新互動的“互聯網+政務”,卻因為各種原因變成了“故事會”,不時讓百姓看笑話,也讓新時期下黨政機關積極探索信息溝通渠道的努力蒙上了陰影。一旦這桌好菜搞砸,失去群眾信任的網絡政務就會陷入所謂的“塔西佗陷阱”,再怎麼努力群眾都不再理會,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
其實網絡政務或電子政務早已脫下了神秘的面紗,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就提出“全面實行政務公開,推廣電子政務和網上辦事”,將其作為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不難看出中央對於政府部門網站的重視以及期望。然而,從歷年網絡輿情事件來看,弄虛作假、信息不公開、互動回應差以及網上辦事難四大問題日益凸顯,成為了阻礙電子政務健康發展的“絆腳石”。究其原因,無疑就是形式主義也乘上了互聯網的快車,發展成了“互聯網+形式主義”。具體而言就是政府網站管理機制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