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08:43 来源:北京日报222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歌中唱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很多家庭中的真实经历,也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故事。
戎冠秀是军民同心、团结抗敌的一面旗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多年以来,对她的宣传也以其拥军故事为主,然而,在其孙女李秀玲的深入挖掘下,戎冠秀鲜为人知的地下工作经历逐渐浮出水面,为我们补全了英雄更加立体的形象。
戎冠秀是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人。这里也是晋察冀军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李秀玲跟奶奶一起生活了17年,从小听着奶奶的故事长大。
李秀玲后来到北京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收集和研究奶奶的相关资料。她跑遍了旧货市场,不惜高价购买珍贵的史料,还担任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薪火”红色宣讲团、“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室”、“延安儿女故事团”的红色宣讲员。
李秀玲拿出一本1944年出版的《晋察冀画报》,画报封面上,站在中间的就是戎冠秀。画报刊登了授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称号的决定,还有记述戎冠秀事迹的报道。这本画报,也成了李秀玲家的传家宝。
抗战时期,下盘松村驻扎着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八路军的被服厂、地下情报站、边区银行、鸡毛信交通站、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周边村庄还驻扎着印钞厂、兵工厂、医院等后勤机关。这使得戎冠秀有了更多接触八路军的机会,也促使她走上了拥军支前这条路。她悉心救护伤员,为子弟兵做军鞋、军衣,为八路军的后勤机关秘密运送粮食,还自荐“冬学校长”,组织妇女读书识字。
在泛黄的书页里、在定格的光影中、在亲历者的讲述中,戎冠秀的形象早已如浮雕般立体丰满。但在各种信息交叉印证之下,李秀玲隐隐感觉到,奶奶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但奶奶已于1989年去世,很多疑问无法向她求证。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李秀玲发现了奶奶参加地下工作的经历。
1998年,北京顺义,史庆云的父亲临终前一直呼唤着一个叫“张建国”的名字;2005年,史庆云从家里翻出一张“过子单”,这才揭开了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原来,史庆云是被送养的,她的亲生父亲名叫张建国,抗战时代号张士杰。自己为何被送养?亲生父母又在哪儿?一个个问题萦绕在史庆云心头。
同年,史庆云翻出家里的一件旧棉袄要捐给灾区,竟意外在棉袄中发现了一些证明材料和一张儿童团团员的名单。
通过一张证明材料,史庆云才弄明白:原来,她的亲生母亲叫素云,是党的妇女干部,担任取送情报、给八路军送军鞋的任务,1942年去取情报的途中被敌人发现,不幸牺牲。
证明书的末尾,签字人那里,赫然写着“晋察冀妇救会主任 戎冠秀”。
史庆云想方设法找到了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两人一起探索这件棉袄背后隐藏的秘密,竟然又从这件棉袄里拆出了几封信。
2016年,史庆云再次拿出家里的一件蓝色军大衣向灾区捐献,工作人员从中又发现了老共产党人为史庆云留下的历史资料。她赶紧跟李秀玲分享消息。
从这些资料里,李秀玲慢慢拼凑出一个较完整的故事:
原来,戎冠秀不仅是下盘松村的妇救会会长,还是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直属的地下情报站负责人。从山西灵丘县逃婚来到下盘松村的李淑敏,被戎冠秀改名为素云,并在戎冠秀的引导下成为了地下情报人员。被派到戎冠秀身边协助其写信、送情报的李玉平,带领素云学习送情报。素云后来和地下党员张士杰结了婚,生下女儿史庆云。史庆云刚刚满月,素云就抱着她又开始送取情报。素云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党组织在史庆云的脚丫底下找到了藏着的情报。
戎冠秀放心不下年幼的史庆云,特意嘱咐李玉平从军粮里每月给她小米面5斤、红糖7.5两,还说:“今后小云(史庆云)就是八分区的小小情报员。”后来,李玉平就成了史庆云的第二个妈妈。母女俩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党送情报,曾多次遭到敌人惨无人道的折磨。
这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让李秀玲对奶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感慨道,奶奶不仅是一心拥军的“子弟兵的母亲”,更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地下无名英雄。她默默守护着革命的火种,用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周旋。
“三年前,小云姐(史庆云)过世了。我至今还记得,2009年她第一次来我家,正是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纪念日;而我找到的最后那三份关键材料,是10年后的9月18日——一个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不敢忘却的日子。”李秀玲说着,眼里泛起了泪花,“这两个日子太特殊了,我总觉得,是那些沉睡的英灵在指引着我们,让这些被尘埃掩埋的故事在最该被铭记的时刻苏醒,好让我们把这段浸着血泪的过往,一字一句地刻进民族记忆中去。”
那件棉袄和棉袄中的历史资料在2011年被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存档,李秀玲也将相关资料提供给了当地党史部门。她说:“奶奶在抗战中的英雄事迹,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中宝贵的财富,值得被永远铭记和传颂。”(北京日报记者代丽丽、通讯员支旭欣)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