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景院
2025年08月21日08:41 来源:中国军网222
我是在芒种节气来到山东费县的,为着一首自幼就耳熟能详的歌——《沂蒙山小调》而来。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的家乡就在沂蒙山区莒县大北杏村(现属诸城市)。自1927年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前,沂蒙大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区委、120多个党支部。
抵达天蒙山脚下,我就听到一阵熟悉的旋律。沿着山路步行,镌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字样的巨石,出现在路边。过溪水之上的一座小桥,就是绿树掩映、草木苍翠、三面环山的白石屋村。几座石头砌成的小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沂蒙山小调展览馆就在白石屋村的一座小院里。进院门,左手边是一片青青翠竹,挺拔坚韧。院中生长着一棵茁壮的杜仲,绿荫覆着大半个展览馆的房顶。我记得杜仲的花语是“希望”。希望,一个蓬勃着生命力的词语。今天的沂蒙大地,不正是一片孕育着美好未来的希望之地吗?从展览馆门前望去,杏树上挂满了微微泛着青色的果实,青色的山楂生长得密密匝匝,石榴花盛开着,栗树长着毛茸茸流苏般的穗状花……我想如若秋日来访,遍山应是层林尽染、百果飘香的丰收景象。
1940年,齐鲁大地抗战烽烟正浓。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围剿”和疯狂“扫荡”。此时,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刚建立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扶持反动武装和反动会道门“黄沙会”,抢劫群众财产,杀害抗日干部,诋毁共产党领导的军民抗日斗争,破坏抗日根据地建设。
当时驻扎在白石屋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团长袁成隆的率领下,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黄沙会”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这年,《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经由两个年轻人之手,在白石屋村诞生了。当时,曲作者李林23岁,词作者阮若珊只有19岁。
《反对黄沙会》是当时文工团演出的保留曲目。1940年8月,在沂蒙山根据地的一次庆功会上,词作者阮若珊演唱了这首歌。她动听的嗓音和明朗抒情的唱词,使得根据地的很多年轻人受到鼓舞。后来,随着战争形势和文艺宣传任务的变化,阮若珊、李林在保留前两段的基础上,将原歌词中反对“黄沙会”内容的段落改为积极抗日的内容,并易名《沂蒙小调》。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在保留原作前两段的基础上,续写了两段歌颂共产党、歌颂沂蒙风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歌词,并在歌曲名称中加了一个“山”字,形成了传唱至今的《沂蒙山小调》。
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后又重新填词而成的《沂蒙山小调》,没有描绘硝烟弥漫的战场,歌词中不见“血与火”的交锋,也不提“生与死”的抉择。它的旋律也并非令人血脉偾张、高亢嘹亮的常见“战歌”风格,而是采用深情悠扬的曲调,婉转真挚地歌颂党、赞美家园。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10多万人血染疆场。“沂蒙母亲”用慈母情怀抚育烈士遗孤,“红嫂”用乳汁救治负伤的小战士,更有无数沂蒙人民不分昼夜地救治伤员、抬运弹药、制作军粮。沂水蒙山间,革命军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谱写了一曲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赞歌。《沂蒙山小调》承载着根据地军民的真挚情感与难忘记忆,从沂水蒙山传唱至大江南北;从战争年代一直到今天,经久流传。
在村中的一座小院里,我们见到了《沂蒙山小调》的传唱人宋守莲。她热情地邀我们在挂满淡紫色花朵的紫藤架下乘凉,并爽快地为我们现场演唱这首歌曲。她的歌声吸引着不少游人走进小院。年逾七旬的她,这些年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走进学校和社区,用依然清亮的嗓音,深情歌唱着《沂蒙山小调》。
登上天蒙山山顶,放眼远眺,细雨中的沂蒙大地犹如巨幅水墨画卷铺展在眼前。山风掠过耳际,仿佛带着《沂蒙山小调》的余韵。正如袁成隆所说:“我热爱这个迷人的世界,热爱这个美好的人世间,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及悠久灿烂的历史,她抚育了我,给了我无限的享受……我和我的同辈人当是最幸福的人,同时我也不会忘记曾经共同战斗,先我而去的众多先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