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08:37 来源:北京日报222
“当日军兵临城下时,西门子总部建议他离开南京。但爷爷知道,很多留下的人没有钱往上游的汉口转移,于是他说‘我要为这里的人负责’。这就是他留在南京的原因。”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托马斯·拉贝讲述了自己的爷爷约翰·拉贝在88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无私救助中国人的往事。
“爷爷和国际友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我为他感到自豪!”托马斯·拉贝说。
“他尽可能地阻止暴行”
约翰·拉贝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来到中国。1937年底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在这里担任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的约翰·拉贝决定留下。他在这期间写下共10册超过2000页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拉贝日记》手稿现由中国国家档案馆收藏,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收录。
在约翰·拉贝决定留下的同时,其他在南京的国际人士推举他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爷爷利用自家的房屋、花园以及安全区内的德国学校,作为避难所收容难民,为他们提供食物、水和医疗援助。凭借自己纳粹党员和西门子公司代表的身份,他坚定地与日军对峙,并尽可能地阻止暴行。”托马斯·拉贝说。
1938年2月底,约翰·拉贝返回德国。他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报告使他成为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战后期,拉贝一家在柏林多次遭遇轰炸,住所被毁,生活极为艰难。1950年1月,约翰·拉贝去世。
拉贝家族中国情缘延续至今
“爷爷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楷模,他有很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乐善好施,具有奉献精神,可靠而守信。”托马斯·拉贝说,爷爷的义举在战后不断给一家人带来回报。1947年,拉贝一家生活困顿的消息传到南京,曾经受到约翰·拉贝帮助的中国朋友立刻行动,筹集了超过2000美元的资金,为他们寄去了食品包裹、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一家人渡过了难关。
当新冠疫情暴发,托马斯·拉贝所在的德国海德堡市防疫物资短缺。他给中国驻德国使馆写信,在时任驻德大使吴恳支持下,南京市政府迅速筹集一批防疫物资寄往了德国。
托马斯·拉贝是海德堡大学医院教授,他继承家族的中国情缘,长期致力于德中医学合作和人文交流。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医疗团队与国际专家一起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并实现移植后首例自然妊娠及首例健康婴儿诞生,帮助中国生殖医学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托马斯·拉贝将爷爷的人生经历、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记录、德国专家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观点等整理为《拉贝与中国》一书,2024年1月在中国出版。
铭记历史是为了守护和平
几天前,托马斯·拉贝来到南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接过证书,成为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也是传承人中首批国际友人。他还来到爷爷的故居,再次缅怀约翰·拉贝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托马斯·拉贝透露,9月3日,他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纪念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成为历史,我能理解中国为什么在这一时刻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通过回顾战争历史,我们可以让人们振作起来,思考如何避免冲突,并强调和平的可贵。”托马斯·拉贝说,他至今仍然记得,在2015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上,中方强调永远不侵略别的国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托马斯·拉贝透露,他已经准备了一部有关约翰·拉贝的4集纪录片剧本,正在中国寻找制片人,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让全世界了解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他还准备推动自己著作《拉贝与中国》的多语种翻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读到自己用10年时间撰写的这部著作。
“我的父亲就是1917年在北京出生的。我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也在学中文,将在未来几年内来中国。”托马斯·拉贝说,自己家族的中国情缘还将延续下去。(北京日报记者白波、实习生许馨桦)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