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共建一带一路惠及民生(大道不孤)

2021年11月19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巴基斯坦PKM苏木段公路施工过程中,中巴员工共同开展工程测绘。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吉夫特·卡潘达在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上工作。
  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供图

疫情防控期间,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以成本价向合作种植户发放成品大米。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供图

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新华社发

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推动项目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增强了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塞·吉尔达尔

我是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地区的一名农民。过去,我们全家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生,由于不懂育苗及缺少农机设备,只能靠天吃饭,勉强维持生计。自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在我家门口落地,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

2011年项目落成不久,我便主动申请承包了1公顷土地,成为合作种植户。负责项目管理的中铁二十局采取了“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土地开垦、沟渠清理、围堰修建等农田开发工作,我们只需完成种植即可。在中非发展基金投资支持下,公司还为我们提供了种子、化肥、农药,并邀请中国农业专家向我们传授水稻种植、农机操作等技术。庄稼丰收后,我们把粮食交给公司进行仓储、加工和销售,无需为销路发愁。这种合作模式大大减少了种植成本和风险,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保障。

如今,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操作机械、掌握科学种植方法的新型农民了。所承包农田的平均产量也由每公顷3吨,提升到了每公顷7吨甚至9吨。种植范围由大米逐渐拓展到多种粮食及经济作物。不仅如此,在与项目中方员工的交往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行政管理的知识方法,公司让我兼任项目行政助理,负责与当地政府沟通。

成为合作种植户的10年来,我家的收入翻了几番,从芦苇和稻草搭建的简陋房屋搬进了崭新的水泥房。稳定的收入来源让我的5个孩子有了教育保障,现在,两个最大的孩子已大学毕业,另外3个在中学读书。我还拿出一部分收入饲养了20多头牛和一群鸡鸭,并且购置了从前不敢奢望的汽车和摩托车。

在家乡,和我一样受益于该项目的居民还有很多。现在,赛赛地区的合作种植户有500余名。公司举办了10余期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培训班,培训了100多名本地农机司机。每年,项目为我们提供约600个就业岗位,在水稻收割季高峰时期,有1000多名当地员工在项目上工作。大家或加入合作种植,或在中国公司谋得职位,生活蒸蒸日上。

令我们更加自豪的是,项目生产的大米口感好、品质高,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公司已经在赛赛市开设两家直营店铺,同上百家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年销售大米约1.1万吨。在项目入驻之前,我们更多依赖进口大米,如今,越来越多的莫桑比克人都吃到了本国生产的新鲜大米。我们的前总统格布扎在考察项目时,高兴地将这里出产的大米命名为“好味道”。如今,“好味道”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中国企业在帮助我们致富的同时,还做了很多改善当地民生的事。项目刚投入建设时,公司就在附近的农村建了两所小学,每年为学校提供粮食,还帮助我们修建道路、修复灌水渠等。2019年,强热带气旋给莫桑比克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项目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100吨大米,全力支持灾后援助。去年,疫情导致莫桑比克粮食进口严重受阻,市场上成品大米价格上涨且运输困难。项目方了解到我们的难处,将收储的水稻加工为成品大米后,以成本价发放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感谢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我们能从中国学习借鉴更多发展经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种植户、行政助理,本报记者闫韫明采访整理)

为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而努力

凯沙·阿巴斯

我的家乡木尔坦是巴基斯坦的芒果之乡。每年7月,这里芒果飘香,村里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经过采摘和简单处理,新鲜优质的芒果被装车运出,仅几个小时即可送达巴基斯坦各地,有的甚至出口海外。

然而几年前,面对丰收的芒果,我们心里却并不踏实。芒果从村里运到木尔坦城区,再到南方的苏库尔等地进一步加工和销售,路上经常需要耽搁几十个小时。特别是,道路颠簸,新鲜采摘的果实常常损耗严重,我们感到很无奈。

2016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的团队来到木尔坦,开展道路勘测工作,为我们带来了期盼多年的好消息——通往巴基斯坦南部的PKM苏木段公路将在不久后建成。该公路联通木尔坦和苏库尔地区,是巴基斯坦南北公路动脉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的一部分。道路贯通后,行程只需要4小时,平坦畅通的路面为芒果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修建公路之余,中国建筑团队还到村子里同我们深入交流,了解村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交通条件落后,村子与外界联系较少,除了种植芒果,许多人缺乏现代职业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村里的校舍也很简陋,孩子们教育受限,很难走出村子。虽然大家一直在芒果种植园努力工作,却始终难以摆脱贫困。令我们倍感温暖的是,3年时间里,中国建筑在推动PKM苏木段工程的同时,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长期存在的困难。

公路项目有力带动了当地就业,提供了技能培训机会。项目在建设期间直接雇用近3万名巴方员工,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中方团队聘请专家,从零开始教授我们工程管理、机械操作等各项职业技能,让我们从靠天吃饭的农民转变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收入大幅增加。

项目就地采购物资产品,促进了经济发展。土方、石料、砖瓦、水泥、草皮、苗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很多物资都从公路沿线采购。中国建筑团队还与当地企业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材料品质。在项目的带动下,很多当地建材企业获得了快速成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的产品已经远销巴基斯坦各地。

最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沿线修建的便民道路。PKM苏木段全长392公里,建设过程中在沿线修建便道超过800公里。我们用新掌握的技能把道路修到了村子,有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大家真心感觉生活有了变化。此外,中国企业在公路沿线村庄修建了水井、水渠、桥梁,为孩子们建造了12所学校,还派出医疗队为村民们开展义诊,发放常备药品。从出行、教育,再到医疗,中国企业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019年12月,PKM苏木段正式移交通车,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快捷顺畅了,我们的芒果运得更快、卖得更好,村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项目结束后,我和中国、巴基斯坦同事们一起,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而努力。

(作者为中国建筑PKM苏木段工程巴基斯坦员工,本报记者程是颉采访整理)

光伏电站有效推动绿色扶贫

罗兰多·哈维尔·坎波斯

在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省的安第斯山区,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错落有致地排列,形成巨大的方阵。这里是由中国电建集团和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建的高查瑞光伏电站。我从2018年项目建设之初便在这里工作,见证了光伏电站从无到有、并网输电,成为南美地区装机容量最大、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项目。

高查瑞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曾是阿根廷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年平均日照超过2500小时。胡胡伊省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充足的日照资源可以转化为当地人的财富,但光伏项目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在高查瑞地区,只有零星的村庄散落在大山之间,没有医院、没有银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直到中国企业的到来才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作为项目现场经理,我负责各工作团队和物资的协调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中国同事的严谨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确保工程达到环保要求,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技术顾问就各个技术环节反复沟通、密切协作。随着项目进入运营维护阶段,我又承担起电站监督检查工作。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中国专家和我分享了许多项目运营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电站建设创造了大约1500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庄村民的就业。许多原本以售卖工艺品和特色草药为生的农民,在经过培训后成为固定桩基和电池板安装工人,每月收入约有700美元。项目建成后,一些参与了电站建设的工人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