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湖北當陽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為農民送技術——

“咱這密植增穗技術真管用”(秋收進行時)

本報記者 范昊天

2025年10月10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為高華榮在查看水稻長勢。
  劉秋蘭攝(人民視覺)

  “可以開鐮啦!”秋日清晨,湖北宜昌當陽市河溶鎮的稻田裡,50歲的建國村村民高華榮彎腰捧起一串稻穗,小心翼翼地捻下幾粒稻谷,放進嘴裡輕輕一咬,綻開笑容。

  “老高,你要的車來嘍。”遠處,三台聯合收割機和一輛拖車駛來——當陽市晶穗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侯貴給高華榮調配的秋收“援軍”到了。

  “今年可太不容易了。”高華榮說,“6、7月份正是水稻生長期,卻撞上了長時間高溫少雨。臨近收割期,又遇到連續陰雨。往年這個時候早該晒得干爽的稻谷,前不久還帶著潮氣。”

  好不容易等到天放晴,高華榮抓緊時間搶收。收割機的轟鳴聲中,稻子一茬茬卷入機艙,她心裡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日頭漸升,河溶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黨支部副書記趙軍來到建國村的稻田裡,忙著低頭檢查稻穗情況。

  “咱這密植增穗技術真管用。”高華榮老遠就和趙軍打起了招呼。

  趙軍笑著回應:“注意合理密植,才能達到增產目的。”

  為應對旱情等不利天氣影響,提高糧食單產,當陽今年在水稻田裡推廣密植增穗技術。“通過機械插秧提高株穗密度,或通過增加用種量,提高基本苗,增加有效穗。”趙軍介紹。

  “往年機插密度每畝1.4萬穴都嫌多,現在讓插1.8萬穴,這稻子不得爭著搶陽光、搶養分?”今年5月,聽著趙軍介紹密植增穗技術,高華榮心裡直犯嘀咕。

  看出高華榮的遲疑,趙軍帶她來到侯貴的試驗田。秧苗株株挺拔、生機勃勃,高華榮動了心。

  “合理密植可不是單純提高密度,要配合採用耐密抗高溫品種還有綠色防控技術。”趙軍給高華榮算賬,“相比傳統的拋秧或手插秧,每畝能提高2000到3000蔸數,化肥用量還減少20斤,節本增效260元。”

  高華榮行動起來。伏旱最嚴重時,高華榮稻田裡不同地塊對比鮮明:採用傳統技術種植的地塊裡,稻株蔫頭耷腦,葉子卷成了筒﹔而密植地塊裡,稻株雖然也受旱情影響,但根系更發達,葉片依然保持翠綠。

  “今年配合密植技術,我用上了合作社推薦的這個新品種,耐旱耐高溫,抗倒伏能力也強。”指著掌心的稻谷,高華榮豎起了大拇指,“今年畝產能有1200多斤,比去年高了300斤哩!”

  “北斗的作用也大。”高華榮指著不遠處的收割機。侯貴正操作著手中的平板電腦,指揮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收割機進行作業。

  “提前設置好程序,農機手只要按照既定路徑駕駛,不用擔心走歪了。”侯貴介紹,北斗導航系統可以分析農機作業效率、運營時間等,為進行密植增穗提供依據。合作社購置了一批8行高速插秧機,可將插秧株距從過去的18到20厘米調整到14到16厘米,確保密植效果。

  夕陽西下,看著快收割完的稻田,高華榮盤算起今年的收入:“175畝地,平均每畝產量1200多斤,按照1.45元一斤的收購價,毛收入能有30多萬元,扣除合作社托管費等,也有16萬元。”

  田疇上,機器還在忙碌。烘干廠裡,燈光已經點亮。連日來,當陽在全市50萬畝中稻田裡大力推廣社會化服務,安排專業農機合作社,對中稻產區開展包村、包面積機械化收割服務。全市已安裝北斗智能終端1571台,北斗監測農機專業合作社已達64家。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0日 03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