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哲
2025年08月19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用法治的智慧破解難題,才能收獲懲戒失信、激勵守信、保護創新、促進發展的多贏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對企業而言,良好的信用是一張重要名片。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格局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與誠信意識顯著提升。也需警惕一種現象:部分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或因技術升級、市場波動等客觀因素遭遇暫時性困難,若被“一刀切”的信用懲戒“誤傷”,不僅影響其正常經營,甚至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指導意見》。其中,有關“健全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機制”的內容引發關注。無論是“嚴格依法依規開展失信懲戒,合理確定失信懲戒范圍和力度,要精准區分‘失信’與‘失能’,發揮失信懲戒分級分類及守信激勵作用”,還是“建立失信等級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被執行人履行義務情況,每半年對其信用等級進行動態調整”,一系列針對性強的舉措,有利於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這也帶來思考,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入推進構建良好信用生態?
兩個事例,給人啟示。
一個關乎精准懲戒。上海某汽車公司、某科技公司因合同糾紛被申請強制執行后,未按承諾及時履行。
企業是“惡意失信”還是“暫時失能”?上海長寧法院實地調查后認為,企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前景可期,只是暫時遇到融資困難。法院以執行擔保等對企業經營發展影響更小的措施,避免將其納入失信名單。今年3月底,企業獲得融資后主動履行義務,困境迎刃而解。
一個關乎柔性修復。某塑料科技公司因技術升級導致資金鏈緊張未能償還貸款,因違反財產報告令被納入失信名單。公司受信用懲戒影響無法再融資擴產,陷入“有訂單無資金、有產能無信用”的困境。
怎麼破局?江西法院查明,企業非惡意逃廢債,仍有發展潛力。經債權人同意,法院出具信用修復証明書,並暫停信用懲戒。半年內,企業償還了債務,重煥生機。
打開信用修復之門,是激發市場活力的良方。實踐表明,信用懲戒並非目的,通過精准施策,以約束促誠信、以修復促發展才是更優解。當前,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為“誠實而不幸”的經營主體“紓困”,執法有力度又有溫度。2024年,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人數十年來首次下降﹔282.1萬人次通過信用修復回歸市場,同比增長35.4%。一“降”一“升”,彰顯嚴格公正司法賦能營商環境優化。
彌合“誠信缺口”,讓更多暫時跌倒的經營主體輕裝上陣、重返賽道,離不開制度的優化。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信用修復制度的實施方案》,直擊信用修復難點堵點,旨在構建統一規范、協同高效、便捷通暢的信用修復新格局。從統一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到簡化信用修復申請材料,再到健全異議申訴處理機制,讓信用修復更高效、更可及,能夠為誠信企業卸下“枷鎖”,助力其參與市場競爭。
構建良好信用生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規則調整,也是治理理念的深刻轉變。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用法治的智慧破解難題,才能收獲懲戒失信、激勵守信、保護創新、促進發展的多贏,更好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9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