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面對世界經濟形勢帶來的新挑戰,各國都在努力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增長動力從哪裡來?隻能從改革中來,從調整中來,從創新中來。從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到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質增效夯實發展基礎。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轉型升級新脈動”系列報道,聚焦部分省區如何爬坡過坎,攻堅克難,消解調整的陣痛,在改革創新中激發內生動力,在轉型升級中釋放發展潛力,在應對挑戰中增強創新活力。
這樣的場景人們並不陌生:一個個煙囪轟然倒下,一條條生產線黯然退場。如果說產能過剩是經濟運行中的痼疾,淘汰落后產能則是根除痼疾最有效的良方。但“淘汰落后”,往往糾結“三筆賬”:政府重政績還是重長遠?企業講成本還是講效益?群眾圖飯碗還是圖環境?
工業大省、能耗大省山東,細算“三筆賬”,力解三個“結”:自2010年國家要求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以來,全省1122戶企業淘汰了落后產能,數量是國家下達任務的3倍多。
先算政府賬——
淘汰落后產能,短期或拉GDP后腿,影響政績。山東省、市兩級雖惜一時之失,但更重長遠之得,騰出資源、土地、環境、市場、人力空間,發展先進產能,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對經濟薄弱的縣鄉而言,企業產能或許落后,卻是“頂梁柱”,淘汰即是“割肉”。棗庄市委書記陳偉卻這樣算賬:“棗庄過去 |